逐梦田园织锦绣——“十三五”六盘水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扫描

   2021-12-17 百度2730
核心提示:逐梦田园织锦绣——“十三五”六盘水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扫描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十三五”时期,我市始终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放在战略位置,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向,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坚持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让农民群众采摘产业革命的果实……全市上下把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位统筹、全盘谋划、创新探索、务实推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一路凯歌。
农业产业:更加全面
“十三五”期间,我市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近400万亩,建成了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产业基地282个。打造了水城猴场—米箩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盘州“两高”沿线刺梨产业带、木岗—落别茶叶产业带。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生猪养殖恢复常年水平。实施了河谷坝区蔬菜基地、高山坡地喜凉蔬菜建设工程,蔬菜稳产保供基础不断夯实。
 
打造了市农投公司、贵州宏财公司、贵州二表哥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涌现出了韩伟蛋鸡、贵州初好等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企业,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6家,全国500强合作社5个,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18个。家庭农场535家,56家省级家庭农场。盘州市刺梨现代农业产业园、六枝特区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成占地50亩的“弥你红”生态食品加工园,打造了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的精深加工中心,形成果酒5000吨、饮料果脯、果酱、休闲食品及生物萃取、美容产品等2000吨的产能,建成了贵州省最先进的万吨果品分级包装生产线。设立了中国刺梨产业研究院、贵州刺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刺梨精粉、刺梨果脯、刺梨白酒等50项,获批知识产权553项、获批产品专利67项。“刺梨果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六盘水中国专利奖零的突破。
发布了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实施以后第一个市级地方标准体系,也是我省第一个向国家标准委备案的市级地方标准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成功打造了“弥你红”系列猕猴桃产品、“初好”“天刺力”“吉梨到”系列刺梨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等一批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名特优品牌农产品。盘州市火腿、水城猕猴桃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清单。“人民小酒”成为2019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文化晚宴的官方指定招待用酒。凉都红心猕猴桃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斩获金奖,并登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凉都刺梨原汁再搭中欧班列,首次销往法国。盘州市刺梨、水城县绿茶及高山有机富硒茶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乡村振兴:更加巩固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持续巩固保障成果。义务教育保障方面:跟踪排查早婚早育风险人员602名,全部按要求入学。义务教育“三残”儿童毛入学率达95.67%。累计投入资金10.13亿元,新建安置点配套项目49个,解决搬迁群众适龄子女24167人就学。落实学生资助资金3.5亿元,资助学生64.3万人次,实现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健康扶贫方面:印发相关实施方案,脱贫人口实现应保尽保。严格执行“三重医疗保障”制度,脱贫人口门诊就诊和住院共计123余万人次。住房保障方面:全面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饮水方面:争取上级管护资金1210万元。
 
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出台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等工作制度,制定《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采取“三坚持四强化五发力”和“三步骤十环节”方式(六盘水这一做法得到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常态化做好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动态管理和帮扶工作。
持续抓好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投入衔接补助资金3581.82万元,开发村级卫生防疫消杀员公益性岗位6185个。积极培育扶贫车间,全市88个扶贫车间帮助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岗位8077个。向中山市输送务工人员3139人。
强化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六盘水“吨产园”、“千斤园”、“万元田”等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村部等四部委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全面启动扶贫资产清查,全市已摸排投入资金规模269.95亿,形成资产规模209.66亿元。
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签订相关协议,引进广东全家乐等23家企业到六盘水投资兴业,到位资金10.46亿元。争取协作资金1.68亿元,实施项目80个,帮助贵州初好、盘州刺梨王等企业建设产业基地,打造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直供基地3个。双边互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222人。两市通过资金投入、结对帮扶等方式,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41个,向乡村振兴示范点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7274.532万元;中山市发动24家企业、9家社会组织、25个村(社区)结对帮扶六盘水93个村,覆盖41个市、县乡村振兴示范点。两市按照“一县一园”的标准,在3个脱贫县打造了3个农业产业园,1个县级工业产业园区和1个市级工业产业园区,共引入驻企业10家,到位资金39411.7万元。
在乡村振兴方面,编制相关规划、实施方案等,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大取古、普田乡雁子村燕子窝、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居委会滥窖田3个村寨纳入全省第一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立了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市领导以及市直部门挂帮联系点的工作机制,整合省、市两级示范试点建设资金1.70亿元。探索出水城区乡村振兴“五型村居”(产业型、工矿型、生态型、文旅型、康养型)建设模式;六盘水“五种力量”(发挥政府主导力量、整合东西协作力量、中央定点力量、社会帮扶力量、发挥群众主体力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示范试点建设经验,得到国家和省委相关领导肯定。
“三变”改革:更加科学
我市运用“三变”改革股份合作机制,引导培育经营主体投身农业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现代服务等新型业态,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农业园区32个,形成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282个,全市种植猕猴桃、刺梨、茶叶的“凉都三宝”等特色产业近400万亩,推出了红心猕猴桃、刺梨、水城春茶、人民小酒、盘县火腿等一批知名盛誉高山珍品品牌,带动更多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增收。
 
针对农村经营主体“散、小、弱、低”等问题,运用“三变”模式,规范“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形式,采取国有企业示范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带动、合作社组织发动等经营方式,培育新型资金承接主体、农民带动主体、分红贡献主体等多元化载体,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发展。培育了234家企业、900个合作社、67个家庭农场参与“三变”改革,创建全国500强合作社5个,国家级示范社23个,省级示范社53个。今年,新增国家级示范社8家,有4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选2021贵州“100强品牌”企业。
针对农民有资源无资产、有权利没权益、增收渠道单一、利益联结不紧等问题,大力推广“三变”+N(+特色产业、+三产服务、+乡村旅游等)模式,推动各类资源活化入股、资产量化入股、资金整合入股、产权流动入股,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提高了土地的“地价”、产业的“市价”、企业及农民的“身价”。全市有55.69万户农户参与“三变”,受益农民达185.07万人,其中2020年有16.56万户农户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股权红金“三重收益”户均2063元。
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党建引领、“三变”推动,集聚盘活了村级集体资源资产跨区域股权合作,建立了以强带弱的联村党委,创新了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全市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13亿元,村均积累达77.31万元,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经济“硬核能力”。
易扶搬迁:更加和谐
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头号民生工程,遵循“六个坚持”,聚焦“五个体系”,打造了“和谐社区活力社区”新样板。全市共建成安置点78个,划分为70个安置区,建设安置住房2.95万套,搬迁11.6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9.09万人,占全市2014年建档立卡人口的21.82%。城镇化集中安置9.9万人,促进全市城镇化率提高6.08个百分点。
相继出台《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关于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围绕“五个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多次开展调研,形成后续扶持“1+1+10”政策矩阵。
 
推送就业岗位3万余个,有组织劳务输出5400余人。扩容安置区就业体量,建设扶贫工厂44个,吸纳易扶劳动力就业959人。积极培育安置区产业,在安置区周边布局食用菌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3100个,创造更多适合搬迁群众特点的就业岗位。强化就业兜底保障,开发公益性岗位3230个。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99万人,已实现就业5.57万人,户均就业2.16人。
连续三年举办全市“走出大山·奔向幸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累计3.6万人参加,不断提升了搬迁群众文明素质和内生动力。
教育、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持续夯实搬迁群众社会保障基础,截至目前,安置区学校配备教师2588名,全市2.4万名搬迁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学。70个安置区配套医疗机构71个。11.36万搬迁群众参加居民医疗保险,7.25万搬迁群众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万搬迁困难群众享受城乡低保。
新组建居委会43个,下派村(居)党支部书记15名,从搬迁群众中选拔支部书记30名。全面推进“一张网一中心十联户”工作机制,划分网格39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08人,安置区综治中心、“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全覆盖,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搬迁群众办实事,社区服务不断精细化、人性化,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