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数据种田”终结靠天吃饭

   2025-04-07 兰州新闻1540
核心提示:对兰州来说,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让广大农
 
 
 
 
 
对兰州来说,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切实获得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利”,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呢?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倾听了他们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见解和主张。
深挖潜力 加速农研成果转化应用
——访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谢成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兰州市聚焦“牛羊菜果蔬药”六大主导产业和“百玫瓜桃鱼梨面”七个特色产品,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态,生动体现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兰州实践。如何更高质量地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兰州市应着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以保障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采访中,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谢成俊这样说。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兰州市要在百合、玫瑰、高原夏菜、西甜瓜等特色农作物上精准发力,深入挖掘特色农产品潜力,通过引进新品种、优化栽培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品牌打造、“五良”融合、成果转化、示范引领等措施,持续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同时,要深入挖掘兰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底蕴融入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让兰州“甘味”走出甘肃,走向世界。
生产力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兰州市要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完善灌溉系统,提升土壤肥力,打造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的良田,为农业高产高效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要依托在兰农业科研“新四军”的优势力量,引进和培育适合兰州地区的耐旱、耐寒、抗病的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繁育体系,强化示范推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着力研发和引进适宜兰州各类地貌特征的高效农机,切实提高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粮作物和兰州百合、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业的全程机械化使用率,推广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让科技为农业赋能,逐步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兰州市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要探索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做好牵线搭桥的服务工作,着力打造政府、院所、企业协同创新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通过整合在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征集、筛选并推广成熟科技成果,提供交易对接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同时,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种质创新、生物育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领域,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集中展示良种、良机、良法,通过实地观摩、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带动周边农户提升种植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融合发展 打造现代农业创新标杆
——访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尚素琴
对兰州来说,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全链条升级,数字赋能智慧农业,让“新农人”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推动兰州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日前,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尚素琴坦言。
就兰州农业本身来说,农业发展最大的挑战来自土地资源。由于兰州土地资源有限,可用于规模化种植的耕地较少。由于产业链短,农产品以初级销售为主,深加工企业少,品牌化和附加值相对较低。且市场波动大,受气候和外部市场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
兰州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尚素琴说,兰州具有不可替代的交通战略地位、区域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开放潜力。兰州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同时,要深度融合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特色农文旅经济圈。具体来说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要数字赋能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在榆中高原夏菜基地、永登玫瑰种植区等核心产区建设智慧农场,实现水肥精准调控。搭建农产品溯源平台,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生产流通全流程(如兰州百合防伪)。推广智能温室(如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采用自动化温控、补光系统,提高反季节蔬菜产量。与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新农人”,让他们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
二要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兰州农业云平台,整合生产、市场、物流数据,为农户提供种植建议的技术指导。积极对接“甘味”品牌溯源系统,实现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一码溯源”。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发展跨境电商,推动“甘味”农产品(如高原夏菜)出口中亚。培训“新农人主播”,通过抖音、拼多多推广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特色产品。
三是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园,打造“农业+文化+旅游”的农文旅特色经济。在七里河、西固等百合产区打造百合观光园,策划并推出季节性以节会为主导的农文旅活动,开发百合香皂、百合糕点等文创产品。开发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业态,吸引文旅消费。在永登、榆中等县区建立田园综合体,结合高原夏菜种植,开发农田认养、农事体验项目(如“周末农夫”计划),建设农业科普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如“从种子到餐桌”实践课),打造皋兰县非遗农耕体验活动,融合兰州鼓子、剪纸等,打造民俗农耕文化村。
在此基础上,开发“兰州农文旅地图”,整合采摘园、民宿、特色餐饮,提供一键导航、预约服务。鼓励“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模式,也可以引进文旅运营公司(如携程、美团),联合开发农文旅线路,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手工艺品销售,发展农文旅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农文旅融合,把兰州打造成西北地区的智慧农业标杆,从而形成“科技赋能农业、农业反哺文旅、文旅带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双重驱动 提供抗逆技术兰州实践
——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种子协会副秘书长赵玮
油葵和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抗旱、抗寒和抗盐碱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是当前兰州乃至全省农业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作物抗逆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提供了“兰州方案”,我们将全面开展“以种适地”的技术研发,逐步扩大特油作物的生存空间,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日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种子协会副秘书长赵玮如是说。
赵玮坦言,由于受到玉米等大宗作物的挤压,兰州市油葵和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降低,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干旱盐碱地。因此,特优作物抗旱、抗寒和抗盐碱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成为当前兰州乃至全省农业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为作物抗逆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提供“兰州方案”,全面开展“以种适地”的技术研发,让特油作物的生存空间逐步扩大,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特色油料作物抗逆技术研发“兰州方案”,赵玮认为,兰州市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手段,推动农业产业迭代升级。通过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双重驱动,不仅可为西北地区作物抗逆性提升提供实践范本,还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要素,推动农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助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赵玮表示,种质资源是种子“芯片”的核心,种质资源库数字化建设正加速作物育种革命。兰州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协同攻关。通过设立兰州市作物抗逆技术创新中心,推行“揭榜挂帅”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对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给予研发补贴。
同时,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等数据资源,建设兰州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测土配肥、植保服务“一键到家”。平台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趋势等数据,结合抗逆品种的特性,动态调整水肥管理、种植密度等参数,形成“品种-环境-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平台,以突破传统粗放型依赖化肥农药的路径,实现绿色低碳生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