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各地各部门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眼下,全国春耕备耕正陆续展开。在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水稻浸种催芽工作已全面铺开。黑龙江垦区宝泉岭农场今年引进了由播种流水线设备、秧盘自动码垛机器人等组成的工厂化育秧生产线,可实现水稻育秧全环节智能化、机械化。
农场农业生产部副部长王长斌:和传统模式相比效率更高,育秧周期能缩短7天以上。标准非常精细化,每一粒种子都能高质量出芽,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生产线作业还减少了人工和土地的投入,实现节本增效。
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利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关键着力点。
近期,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多光谱无人机升空巡检,随后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对小麦的生长状态、营养水平、病虫害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源汇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耀华:平时检测是通过拔苗看它的墒情、病情,比较费时。利用多光谱无人机检测后,不用拔苗,直接飞一遍就可以知道大片的麦苗长势,避免了人工的误差。
多光谱无人机精准巡田,植保无人机定量施肥,借助卫星遥感墒情数据,打造智能灌排系统……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农机装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今年,一批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丘陵山地拖拉机等先进农机正加快向春耕生产一线部署。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的土豆田里,新研发的折腰转向轮式拖拉机在“巴掌田”里灵活转弯、深耕作业。原本只能种植5行土豆的宽度,使用新农机后,现在能种植6行。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特别是近年来研发生产的高性能播种机、电动农机和起垄覆膜机在春耕生产中大范围推广应用,新型农机装备的应用有助于粮食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8.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是种子。位于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南繁硅谷”,是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据估算,我国春耕用种中,约70%的新品种直接或间接源自“南繁硅谷”的科研与生产成果。如今,“南繁硅谷”正发挥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技术总工程师许德春:主要的任务就是种子创新,为我们国家的种业提供更多的突变体资源,通过辐射诱变技术来创造更多的农作物新品种,为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从《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发布,到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扩围提标,再到各地加快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随着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打通,政策供给与各环节需求深度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正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我们将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要推进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稳产保供、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