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敏素”技术突破 开启绿色种业新纪元
在临淄区禾丰种业的智慧试验田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齐俊生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植物免疫启动蛋白“禾敏素”正书写着现代种业的新传奇。调查数据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小麦一类苗比例增加40%,二类苗增加28%,整体分蘖数增长了90%。这项源于基因组学的生物技术,成功激活了作物基因中的抗逆潜能,为我国种业安全装上“生物盾牌”。

“这项技术标志着我国在植物免疫调控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齐俊生说。该技术可应用于小麦播种出苗、返青分蘖、孕穗扬花等各个生长阶段,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示范超百万亩。与传统化学防控的“外力干预”不同,“禾敏素”通过激活作物自身免疫机能,实现农药减量的同时提升单产,开创“生物防治+增产提质”的双赢模式,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为了让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创新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已委托北京中农阿拉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成果转化,正在组织生产,准备全国推向市场。
创新机制驱动育种变革
作为山东省农业龙头企业,禾丰种业通过创新小麦加代育种技术,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60%,实现“一年四代”的突破。该公司董事长朱俊科介绍:“我们构建‘科技副总 ’引智机制,融合生物、信息与传统育种技术,已储备12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而且为构建覆盖华北地区的育种基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农业创新矩阵释放“淄博效应”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21.3万亩智慧种业示范基地,粮食单产连续五年增长超5%。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种业芯片”为支点,推动数字农业与生物技术双轮驱动。当智能监测的良田与“禾敏素”守护的麦浪交相辉映,淄博正在齐鲁大地书写“藏粮于技”的新答卷。
从实验室到百万亩应用,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升级,“禾敏素现象”揭示种业竞争本质是科技竞速。当自主创新的生物盾牌守护中国粮仓,当数字基因注入传统农耕,淄博的实践正为全国现代农业提供示范样本——以科技之芯铸就种业之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