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单农业"撬动产业振兴新格局
制度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破解传统农业困局
“订单农业的本质是重构价值链分配逻辑。”上街基镇党委书记在签约现场说,通过每斤价格1.5元的保底收购,传统农业中“农民靠天、企业随市”的零和博弈被转化为利益共享机制。这一模式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推动全镇14户的稻田实现统一选种、标准化种植,化肥使用量降低15%,亩均增收150元。
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无农残功能农业订单,以保底价收储优质稻米,直供智能加工设备与线上平台,推动农民收益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目前,富锦市万亩示范基地已采用生物固氮、秸秆腐熟等绿色技术,实现水稻减氮增产8%、零农残标准及功能性营养提升,为订单农业注入科技内核。
数字筑基:智慧农业赋能全链条提质增效
"敢签高价订单,底气来自这里!"企业代表介绍,“利用我们自主创新研发的生物固氮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减施化肥、提早成熟、优质高产,有效解决佳木斯地区由于三积温带难以规模化种植优质品种的难题;基于消费趋势预测的‘市场溢价模型’,更让农户在播种前即可预判加工环节的增值空间。”
种植户王宏刚感叹:“手机APP实时推送气象预警监测,种地从经验主义变成数据决策!”数字技术将农业生产误差率降低,让"种得好"直通"卖得俏"。
与此同时,企业智能加工设备实现鲜米现磨,保留胚芽与糊粉层中的功能性成分(如植物多糖、SOD酶),精准对接消费者健康需求。目前,全国300余台终端设备与线上会员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网络,2024年,佳木斯地区功能性鲜粳米销售超千吨,凸显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价值的深度赋能。

农户从“种得好”直通“卖得俏”
组织反哺:村集体分红催化产业生态升级
订单农业的溢出效应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生态。宋店村将10%的溢价分红注入集体账户,专项建设稻谷烘干塔与冷链物流等助力农业发展设施建设,破解错峰销售难题,推动稻米损耗率从8%降至3%。
“过去村里单打独斗,如今分红反哺让基础设施投资进入良性循环。”村党支部书记表示。这种以组织革新撬动资源集聚的模式,使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产业链上高效配置,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可持续的落地场景。
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动机制,整合生物技术团队与水稻育种专家资源,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绿色种植技术不仅提升土壤健康度,更使稻米富含钙、硒等微量元素,推动“高产化”向“功能化”转型,为村集体增收开辟新路径。
从订单到生态,书写振兴新范式
从一家企业的订单到一个乡镇的产业振兴,上街基镇以机制创新为杠杆、数字技术为引擎、组织变革为支撑,构建了"生产端降本增效—流通端增值共享—消费端信任溢价"的闭环生态。当新质生产力融入黑土地,传统农业的边界被不断打破,农民成为产业链的“合伙人”,村集体转型为产业服务商,农田数据化作"云端资产"。乡村振兴不仅是资源的重组,更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双重质变。
富锦市的实践为黑土地提供了可复制的振兴模板——以“订单农业”为纽带、以绿色科技与数字基建为双翼,让农民“种得好、销得好、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