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连连看,智慧农业发展导向明确且连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展现出明确且连贯的发展导向。
从时间线来看,早在2021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发布,文件强调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同时,提出持续推进智能农机创新,在规模化应用场景下实现精准整地、精准播种、变量施药、变量施肥、变量灌溉、收获减损、运输减损、仓存减损、秸秆合理利用等精准作业,并培育一批智慧农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进入2024年,在 10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的通知,推动《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落地落实。该行动计划再次强调 “加快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探索智慧农业未来方向,包括持续推进智能农机创新,在规模化应用场景下实现精准作业,培育智慧农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等内容。
而2025 年以来短短2个月,已经有两份重要文件。其中在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2024-2027 年)》,在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部分提出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并强调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2 月 23 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部分提出 “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从上述政策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层面的 “十四五” 规划,还是农业农村部的专项行动计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乡村振兴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始终强调智慧农业的重要性,持续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且在智能农机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一脉相承。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与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的解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育种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部分提到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自 2010 年生物育种技术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后,2021 -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提及生物育种技术,政策重点逐渐从项目实施转向产业化推进。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主导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育种技术方面,水稻等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国际领跑,攻克小麦染色体工程技术难题,分子标记技术在主要农作物广泛应用。
太空育种也取得新进展,去年 5 月随嫦娥六号探测器登月往返的新疆牧草种子将于今年 3 月初试种,此前 2022 年也有新疆牧草种子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我国生物育种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去年达到 1182.39 亿元,同比增长 5.53% 。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农业提供了优质的种子资源,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智慧农业实现精准化、高效化生产的重要基础。
(二)低空经济
在科研力量加持下,“低空经济”正在助力“智慧农业”,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锚点的发展和升级迭代正在加速推进中。早在2021年,政府发布《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明确将农业无人机纳入低空经济重点领域。
梳理近几年农业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占比80%以上的植保作业,主要是替代人工喷洒,能够促使效率提升50倍,农药利用率提高30%,成本降低30%。其次是农田监测与精准管理、低空农业物流运输、农文旅消费如低空观光。最后是播种与授粉、农业保险与灾害评估等。当前也正在探索作物灌溉、疏果等更精细的农业生产环节实现突破,有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准化水平。
农业低空经济已经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化商业”阶段,未来不仅能够实现多功能集成和进一步能源革新,也将促使效率与成本大幅降低。另外,农业领域低空经济走出国门前景广阔,东南亚、非洲等市场存在较大潜力。
(三)以旧换新政策支撑下,农机设备更新进度将加快
我国农机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占比逐年提升。新质生产力也体现在新型农机的使用,无人机与新型农机联合发力,将进一步提升智慧农业中的科技含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1 月份发布《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 在此基础上,2 月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好 2025 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继续实施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加快农机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报废补贴范围,提高部分重点机具补贴标准。
其中,设备更新 “加力扩围”与2025年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形成合力,进一步扩大报废补贴范围,在原有9个农机种类基础上将水稻抛秧机、田间作业监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新增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同时各省可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进“优机优补”“有进有出”,结合实际将自行确定的报废更新补贴农机种类范围上限由6个提高至12个。继续实施2024年提标准相关政策,再次提高部分重点机具补贴标准,报废水稻抛秧机并新购置同种类机具,按不超过50%提高补贴标准;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6万元提至8万元;报废并更新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田间作业监测终端、植保无人机,按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
(四)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
智慧农业中,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相辅相成,应用前景广阔。人民日报在2月24日的一篇4800字署名文章,将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和应用推到了新的高度。
农业大数据是智慧农业的重要支撑,而 AI 技术能够对海量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整合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市场价格数据等,利用 AI 算法建立农业生产模型和市场预测模型,帮助种植户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同时也能为农产品市场提供准确的价格预测,规避市场风险。此外,大数据和 AI 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产品溯源,可获取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结语: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与 AI 的融合将使智慧农业的 “含科量” 继续提升。低空经济、设备更新、生物育种和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在智慧农业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在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可能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带来指数级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