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推广中心农艺师德吉央宗(右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杂株杂草防治技术及辨别方法。记者 扎西顿珠 摄
时下正是桃李芬芳、瓜果飘香的季节。罗布来到工作地——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开始为黄瓜、圣女果等作物整枝摘叶。看着园区里的果蔬长势喜人,罗布感叹:“真没想到在海拔4000多米的阿里也能吃到自己种的水果和蔬菜。”
蔬菜长势良好、水果种类丰富、畜产品产量提高……这些都得益于农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一大批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推广和应用,有力支撑了西藏粮食有效供给、农牧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为青稞产量强基础
入夏,田地里的青稞长出了沉甸甸的麦穗,微风拂过,麦香四溢。江孜县努堆村村民巴加指着眼前的青稞田告诉记者:“看这青稞的长势,估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青稞是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农牧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有力推动青稞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西藏围绕青稞增产关键技术问题,选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实现青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西藏在白朗县建立青稞新品系“13-5171-7”核心种子示范田7000亩、推广辐射面积3万亩、繁育原良种1750吨。在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清单中,自治区农科院选育的“藏青20”“藏青17”“藏青3000”3个青稞品种成功获得新品种登记,在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后,有望推动青稞亩产平均提高10%以上。
青稞增产和良种选育是西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耕地质量提升保障核心区,大幅度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等级;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培肥地力实现藏粮于地,为粮食特别是青稞稳产增产奠定基础……数据显示,2021年,西藏粮食产量达106.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粮食播种面积280.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7.33万亩,增长2.61%;粮食作物单产达379.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
为果蔬业发展添动力
走进日喀则市白朗县中农圣域公司生态园,一座座宽敞的阳光棚内种植了西瓜、甜瓜、西红柿等各种瓜果蔬菜。在不远处,智能温室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持续监测着整个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情况。
近年来,白朗县中农圣域公司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先后建设第七代冬暖式大棚128栋,玻璃连栋温室达4.27万平方米,成为日喀则市首屈一指的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展示展销、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目前,已种植果蔬七八十种,做到了“四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菜”,并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智能温室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先进的水雾栽培技术……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西藏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也让西藏各族群众同享新时代新科技发展成果。
据介绍,2021年,白朗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66万亩,产值近2亿元;白朗县7000多农户中,有3200多户1.8万人从事蔬菜生产,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79元增加到2020年的12800元,蔬菜产业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畜牧业发展添活力
位于那曲市嘉黎县的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该公司依托娘亚牦牛的良种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户”模式,积极推进“一乡一社”“一村一合”畜产品经营战略,通过肉奶收购,畜产品加工销售,提升娘亚牦牛知名度,带动乡村就业与致富。
为更好壮大牦牛产业,让娘亚牦牛成为带动嘉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区、建立农畜产品展销中心等方式,不断提升娘亚畜产品在区内外的品牌知名度、竞争力。同时,积极与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动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娘亚牦牛研究开发体系。
“目前,我们养殖的牦牛可在4至5岁时出栏,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原种场90%的母畜基本可以实现‘一年一胎’,优质奶牛一次挤奶量可达6.8斤。”该公司负责人欧杰次仁告诉记者。
依靠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支撑,西藏不断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区牲畜存栏1692.52万头(只、匹),良种率达到40.8%,肉奶产量达81.07万吨,较2015年增加了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