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打造高端稻谷产业
以科技赋能,实现增产提质。扎实开展全县水稻种植生产调研,广泛收集数据资料,精准细致统计分析,系统全面汇总整合,构建完整详实的高端水稻产业信息库,根据产业长远发展需求,结合全县实际做好规划布局,成功打造出规模达9.1万亩的高端稻谷基地,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种植格局。马关鑫浩粮贸有限公司州级稻谷基地获基地认证。马关鑫浩粮贸有限公司的稻谷和大米获有机认证。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72.96万亩,占底线指标72万亩的101.33%,预计总产量16.87万吨,占底线指标16.4万吨的102.86%,同比增0.47万吨,增2.9%,单产每亩231.3公斤,每亩同比增2.2公斤,增0.96%。
优化布局,绘绿色有机蔬菜图景
坚持绿色兴农理念,稳步扩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规模,积极优化生产布局与资源配置,持续增加绿色优质有机蔬菜农产品供给,以丰富多样的品类、鲜嫩爽口的品质,满足市场多元需求,让绿色蔬菜成为健康生活的标配。严格审核,规范运维,推动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有规划、能落地。因地制宜,注重复制、推广有效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县绿色优质有机蔬菜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其中,马关县蜀丰食品有限公司获州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认证;马关县蜀丰食品有限公司的蚕豆、甘蓝、萝卜、玉米和马关龙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佛手瓜、甘蓝获有机农产品认证;马关县天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四季小香葱、韭菜、韭黄获绿色食品认证。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共种植蔬菜面积24.16万亩,收获产量20.02万吨,农业产值4亿元,同比增14.1%。
完善政策,推动高品质水果产业发展
积极优化政策环境与县域种植区划,精准定位红果参为高品质特色新兴产业,完善产业政策,鼓励创办龙头企业与示范基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品牌打造,给予信贷扶持,构建完备政策体系,促进红果参种植面积有序拓展,迈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企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时,着力收集与评价种质资源,未来三年将在更大范围收集野生及栽培红果参种质资源,建圃并综合评估,融合传统与分子育种技术,选育适配马关大面积种植的良种,夯实产业根基。今年,种植范围已覆盖马关县13个乡镇、58个村委会、122个村小组,涉及349户种植主体和农户,种植面积超过1万余亩,马关县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红果参种植基地。
合理规划,让辣椒产业成增收“辣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规划辣椒品种布局。在发展进程中,全力抓好无公害以及绿色食品辣椒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区域化的精细布局、规模化的高效生产以及产业化的系统运作模式,彰显规模效益,发挥强大优势,推动蓬勃发展。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打响马关“马关小米辣”和“马关朝天椒”辣椒品牌,同时稳步推进冷链系统与加工设备的更新升级,全方位保障辣椒的储存品质与加工效能。在辣椒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策略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变且贴合实际的方式方法,分阶段、有步骤地逐年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为马关县辣椒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全县种植辣椒9.82万亩,产量2.26万吨,产值3.4亿元,同比增37.16%。
多管齐下,推进道地药材产业发展
围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只增不减,稳步增长”的核心目标,多管齐下大力推进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强化濒危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入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推广,推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落地,全力推动中药材生产走向规模化与规范化,提升中药材生态化、绿色化、品质化水平,提高马关中药材市场竞争力。精准摸清全县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状况,锚定“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提升中药材品质,增加群众收入”的关键目标,推行“公司+基地+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新模式,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先进技术、有效管理经验传递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筑牢马关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根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建成38万余亩道地药材基地。基地认证3个,马关县箐脚阳春砂仁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州级基地认定,马关德祥中药材有限公司和马关康益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县级基地认定。建设1个品牌,即“马关·草果”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牵住“牛”鼻子,推动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蓝图,推动肉牛产业蓬勃发展。围绕“打造年出栏10万头肉牛基地”目标,注重肉牛产业价值提升、企业效益增长以及农民收入增加协同共进。结合全县域肉牛产业发展现状,立足长远发展需求,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导向,全面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落实落细,明确各项工作要求细则,确保稳健高效,推动肉牛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目前,建成年出栏5.6万头肉牛基地,出栏4.7万头,同比增0.31%;肉产0.48万吨,同比增0.04%。